这篇文章是战略管理的系列文章之二。对职场研究越久,越发感到很多人的职业选择从战略的角度起初就是有问题的,后期调整也要用战略思维。所以会分多次从多角度说明这个问题。
最近因为我们公司业务极度繁忙,逼得我这非主力成员也会发些职位空缺求才。一般猎头更多是为不愁找工作的人找工作的,职位往往也是中高级职位,薪水待遇经常是超过平均水均的。可这样的工作常是工作找人。例如HR 是常见工作了,我现在的手中的HR空缺都是薪水超百万,还有千万级的,可是很多HR还在为找几十万的工作而奔波,有人甚至无法理解怎么会有千万级别薪水的HR…..
每当我说起市场机会很多很多时,经常有读者慨叹,工作难找、机会太少、无处可跳,尤其是到了35岁以上的一些读者,职场上危机重重,很多人甚至问我35岁以后职场上出路是不是很少了?其实我们的大半职位都是35岁以上的人才胜任的……
如果职场干得极不开心,自己却不得已觉得不得不接受时,往往职场上已经处于被动,要反思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有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学习黄丹教授《战略管理》课程中谈到一个企业应该把自己的独特性资源和其他能利用到的资源结合建立自己的核心资产,转化为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的职涯中应该是用自己独特的禀赋和投入积累核心能力(资产)的过程,要经常反思哪些是自己的独特性,哪些是自己的核心资产。这些自己的核心资产能否转为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的优势要从自己的独特性来找,独特性才能带来稀缺和不可替代性。才有核心竞争力。要考虑自己的独特禀赋,选择合适的行业,努力积累,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一,
对于企业来说,独特性的是否容易维持,代表了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而独特性要从两方面判断:
1)描述性:是不是容易描述,有些工作容易描述,有些工作描述相对困难。
2)操作性:是不是可以操作,有些工作容易操作,有些工作难以操作
对企业来说,如果是技术难度很高的行业,可能会难描述、难操作的显然是独特性就高,门槛就高;而易描述、难操作的就会次之,比如现在很多模式创新型的公司,如共享经济,描述容易,但操作有一定难度,比如需要大量资金,其实门槛就是资金实力;如果是容易描述、容易操作的很多行业,就是门槛不高的行业,就很容易被模仿,举不胜举…..
二,
一个人独特性是否维持,也是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的表现。
如何判断工作的独特性,也根据“可描述、可操作”的难度来判断。
有些工作比较简单,重复性也较高,很容易学会,即属于可描述,可操作性极强,就极易被取代。
而有些工作比较复杂,可描述但难操作,比如我们都知道一个寿司厨师的工作流程,但做成小野二郎那些的水平就需要大量的练习,可操作性很差。
有些工作工作本身可操作性差,比如研发工作、咨询工作,都是相对难以操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门槛比较高的工作。
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可描述有一定难度,操作也有一定难度的,但很少有工作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所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段时间内就可以掌握的。
维持自己的独特性,就要不断增加自己的水平,比如一般的寿司师付虽然有点难度,但可能一年两年就是熟手,但是小野二郎的是要拧毛巾十年,才能煎鸡蛋,而且能达到二郎对鸡蛋的要求绝非易事。时间的维度上,这种可操作性难度增加了,独特性替代难度也增加了。
同样HR工作似乎很简单,每个组织都有,但能做到决策层面,需要的复合能力就会几何状上升,再做到战略层面,有市场影响力更是凤毛麟角了。
三,
从独特性的两个方面也可以推演,人能力的独特性和工作的独特性虽然有不同,同样也在这两方面有要求。
好描述,好操作,门槛最低,独特性保持最困难;
难描述,难操作,这样的工作最窄,比如最近霍金去世引起很多人悼念,可他的工作究竟是什么,他做了些什么工作,有多少人真正能描述得清楚呢?更别提操作了….
还有些事,说起来很难说得清,但看个视频,其实就会恍然大悟,这种难描述,但好操作的事也不少,打开视频网站,那些小魔术,小技巧多得就是。
大部分工作都是好描述,难操作,也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般是可以积累的工作。
还有一些能力描述性和操作性之间可以转化:
1,可描述,有很多能力很难描述就很难被人接受,可以用一些标准来衡量,比如学历,比如大公司平台的背书,比如成果,人的独特性一定要能够描述出来。
2,可操作,有些能力,是比较容易习得的,比如重复操作的技能,而有些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的,比如研发,技术,我们经常用几年的工作经验来大致评估…..还有一些标准是模糊的,比如一个人的影响力,我们要参照很多外界的标准,比如,媒体报道、著书立说…..
四,
让自己的独特性变成竞争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素质和禀赋,要把自己的天赋变成独特的优势。
很多人做职涯规划,其实都想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有一个终生稳步增长,合理规划的职涯。
但绝大部分人的职涯都不能尽如人意。
“不可替代”是要有核心竞争优势,也是大部分人很难维持的。很多人到中年遇到职业危机的,多半是战略选择就是错的,没有很好的评估:
1,自身资源
没有能客观评估自身的禀赋资源,没有扬长避短,选择的行业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或者有短板难以克服。比如身体条件普通的选择做对体力要求高的工作,学习能力不强的做脑力要求高的工作。
这种自身资源有些是天生的禀赋、出身环境,有些是后天习得的,如学历,技能,经历。要不断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资源”。
自身资源除了“硬件”条件,还要有软件条件,同样一件事,有人讨厌,有人喜欢,甚至能不厌其烦的反复做,这就是你兴趣所在,这样就比较容易放时间精力进去,也容易出成绩。
2,行业/职业特点
有些行业或职业本身就有鲜明的青春饭的特点,不太有成长性,有部分行业/职业的门槛较低,独特性差,维持独特性就很难。
有些行业需要独特政策资源,有些需要大量资金,有些是劳动密集,有些是知识密集。要尽量选择自己在其中能发挥优势的行业。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很多人对行业和企业特点无感,其实这是战略点之一,从事什么行业也有些原则的。
3,核心能力的通用性和可积累性
1)核心能力积累不够:很多人危机逐步来临归根到底是能力积累不够,没有建立起核心竞争力,能力没有随着年龄增长,在遇到竞争时,没有竞争优势。
2)核心能力积累不对:也有的工作因为新技术颠覆了这种行业直接衰退,而原本积累的能力多在专门性工作上,通用的迁移能力却很少。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积累不够,独特性难以维持,人无法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随着年龄增长,薪水渐高,转换成本高,职场性价比低,易被取代。
在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独特性和行业特点,是不是具备积累的可能。
比如个人特点和行业/职业特点:
身体条件不适合的可能再爱好也无法做专业运动员
比如运动员行业属于非常窄的行业,只有金字塔的塔尖才能被记住,这种职业选择就要审慎,不仅热爱,更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禀赋是否已经具备相当独特优势。
同样,不同的职业也是如此:
研发性职位一定要持续研究、耐得住寂寞才会有成果,如果认为读书是苦差的人尽量不要选择。
辅助性工作如行政、前台就不适合特别需要职业成就感的人。
……
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都有适合它的人。
当你在想你的职业竞争力时,不妨想想:
你的工作在可描述和可操作方面是不是具有特别的难度?
这项工作只能由你做吗?只有你能做成这样吗?
别人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成你那样?
如果别人很容易就能做成你这样,你有什么可以阻止别人替代你呢?
只有我们了解自身的独特资源,选择合适的行业,合适的工作,将自己的独特性发挥出来,在正确的路径上积累,把一样工作做得“只有我能做到那么好的程度”,才容易形成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