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叶玮玮的跨国经历分享一直很受欢迎,最近他工作很忙,断稿了几周,很多读者在问。在我的硬逼之下,他终于出新文了,文如其人,儒雅不失风趣。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喜欢他的文字。
德国生活系列(十)
读书之旅(随记三)
女儿和婆婆是我们的房东Marion 的主要亲人,女儿住在外面,婆婆和她住在一起,家里还有她养的一条叫Semi的狗,以及她婆婆养的一只叫Suna的猫,现在又加上了我和妻子作为新的房客。
房子一共有三层,再加一个地下室,其中塞满了各种多年堆积下来的陈旧居家工具及物品。房子有前后两个院子,前院紧挨着大门,面朝门外的公共街道,种了些花花草草与周围的公共街区融为一体。后院较大,包含一块草地,一个人工挖的大约半人多宽的金鱼池塘,以及一片加上了顶棚的大露台,这里是家庭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记载了平日里的夏日烧烤,亲朋聚会,以及喝茶看书等生活点滴。
自从我和妻子搬入之后,这里也见证了我俩的一些生平第一次的有趣经历,比如大家饿着肚子眼巴巴地看着我仍旧在费劲地尝试点燃那只煤炭烧烤炉,和Semi这条接近于狼狗的大型狗从彼此心存戒心直到日久生情,以及我们无意中发现Suna这只猫竟然会不动声色地在池塘边静等上几个小时就是为了抓里面的金鱼。
这幢见证了这个大家庭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房子,如同在德国随处可见的很多其它房子一样,由宽大的建筑石块搭建而成,尽管历经风雨但仍旧坚实稳固,只是从一些细微处,比如不再粉刷一新的院子围栏,以及时不时会有“杂草丛生”的迹象冒头,可以看出这户家庭因为男主人及儿子的不幸早逝所带来的一些“家道中落”。
Marion初当房东,但是她没有真正把我们当成房客,而是更多地把我们当做家庭一份子来看待。房子里的每个房间没有门锁,在尊重相互隐私的前提之下我们被允许可以自由出入其它房间,比如在地下室“观摩”这个大家庭略显陈旧,但是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各种工具器皿,曾经的兴趣爱好所遗留下来的见证物,如滑雪器具,摩托车头盔,以及记录着这里曾经的欢声笑语的一些家庭历史幻灯片等。
Marion非常随和,会让我们使用我们所需要的她的各种家庭物品,她也会时常邀请我们到她的厨房里去品尝她做的一些典型的德国家庭菜和精美的糕点,我们也会做一些简单而又传统的中国菜来感谢她的真诚好客。我们的寄宿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缓缓展开。
Marion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尽管没有固定职业,但努力地扮演着家庭顶梁柱的角色,每天起得很早,忙着打理着房子的里里外外。住进这样的“大房子”我们才感受到,原来住大房子不仅会带来空间上的享受,也会带来更多的家务活,而且德国家庭的居家生活通常会有较多的仪式感,比如会用到种类繁多的厨房用品和餐具,以及为数不少的浴巾等各种卫浴用品,它们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品质的同时,也需要耗费女主人的不少时间精力去打理它们。
德国人的仪式感不仅表现在室内,也体现在户外,那些暴露在大众视野内的地方,比如花园草地,门前小路,按照他们的标准,也都需要收拾得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既体现自身的涵养,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Marion家的户外就有一片草地绿化,以及露台和车库里堆积的各种器具,它们在为家庭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也需要定期地去维护。这些通常都是男主人的任务,但是在缺失了男主人的情况下,难免就会捉襟见肘,在Marion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下显出些疲态来。
妻子在Marion的影响之下,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严谨的德国式的认真做好各种家务活的意识和习惯,比如清洁工作不追求表面,而是彻底地落到实处来保证质量,她时常就会拿一把小牙刷把抹布抹不到的角角落落都刷得干干净净。她也会用当地产的丰富齐全的清洁用品,以及洗衣机和洗碗机来提高工作效率。
德国的垃圾分类从每家每户开始做起,有不下于三种的不同垃圾箱分配到每户家庭用于分类,每个生活小区额外会有定点的地方收集各种生活玻璃瓶,并且按玻璃颜色进行分类,另外各个社区还会按计划在规定时间上门收集各种大型垃圾如废弃的家具等。这些规矩的设定和严格执行,较大程度地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环保工作的高效运作,也培养和提高了社会公民们,包括我们这些外来者的环保及规范意识。
在这样的“全民”定期做家务的环境影响下,我也很快“自告奋勇”地向Marion提出接手一项我自认为能胜任的家庭任务,即在周末对草地进行割草。在Marion的含笑默许之下,我平生第一次地推起了除草机,笨拙地在院子的草地上体验起了生活。定期把自家草地修理得整整齐齐,也是德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不成文规定,感觉上比个人定期理发还要重要,否则就会给周围邻居及他人留下懒惰,不自律的坏印象。
Marion的车库和地下室里还有很多家庭工具也向我敞开,可以做不少DIY(自己动手)的家庭工作,只可惜我从小缺少动手能力,没有信心再接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了。
德国的大型建筑超市里有五花八门,品种齐全的家庭工具及配件,提供给人们进行各种DIY的家庭工作,从小修小补,管道疏通,到新房装修,汽车维护以及园林工艺,一应俱全,很受大众欢迎。这既和德国家庭的住房普遍较宽敞从而有相应的需求,以及雇佣工人的人工费相对较高有关,也和德国人热爱手工活,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这一文化特性不可分割。
德国所谓的工匠精神应该也是依托在这一大众文化之上从而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里得到了生根发芽。
反观中国,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有一种轻视手工体力活的现象,大家尽可能地追求舒适体面的“不脏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而且还在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所谓的新的商业模式和科技来尽量创造足不出户的生活,争取把人们的舒适便利度进行到最大化,成人社会如此,因而对孩子们的从小教育也有明显的重“智”轻“体”现象。
我们在肯定人类智慧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尊重追求舒适生活这一自然人性的同时,是否也需要有一些自我反思,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在作茧自缚,是否正在丧失:人作为大自然中普通一员的,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能被所谓高科技真正所取代的一些基本生存和竞争能力,比如强壮的体魄以及动手能力。
Marion的开朗随和,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好学和适应能力,使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就很好地融入进了这个德国家庭的生活,从而能更好地紧张但有序地开展我们的学习。整个学习生涯是一个与内心的孤独寂寞作斗争,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自律能力,以及与外在的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作挑战的,清苦但又充实的过程,它以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积极憧憬和向往为前提,同时包含了不少作为年轻人,以充满好奇的眼光和心态来观察和感受一个陌生世界所得到的特别体验和经历。
整个学习生涯当然也是以勤俭节约为基调,比如与社会上的餐厅相比价廉物美的学生食堂午餐,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奢侈”消费,如有可能,我们都是尽量自己在较便宜的超市采购食材,在家动手做饭,这样既经济,又能做一些中国口味的饭菜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记得刚到德国不久,有留学生前辈传授经验,说进了超市后眼睛不要直视货架,而是要尽量往上或者往下看,因为那里往往是摆放廉价商品的地方。果然,我们很快在那些不显眼的地方发现了德国人普遍不爱吃的带肉的排骨条,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却是如获至宝,因为它肉汁丰厚,质量明显高于当时国内的“瘦骨嶙峋”的排骨条,同时因为不受德国顾客的欢迎而价格低廉。后来随着中国留学生的逐渐增多,在当地亚洲超市里还出现了大闸蟹的身影,它对德国人来说是一种不上台面,破坏自然环境的有害之物,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可是一道美味,每到上市季节,我们都会乐此不疲,享受这个听说是在没有污染的莱茵河的自然环境里长成的,与国内相比较而言同样价廉物美,不用贴防伪标签的真正的有机食品。
生活中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记得有一次我们卫生间的马桶盖被我无意中因为一样滑落的物件摔裂了,由此引起了妻子和我之间的一场“轩然大波”,因为这可是Marion家的资产,尽管只是一只很普通的马桶盖而已(不是现在所流行的智能款),但也需要我们主动赔偿,那也就意味着一笔计划外的开支。在妻子结束了对我的“训斥”之后,我俩打听到了能买到价格相对较低廉的卫生洁具的大型超市地址,因为离我们住的小镇有一定距离,所以需要坐火车前往,而且中途还要换一趟车。总算买好了新的马桶盖,在回程途中换车的小火车站,我俩放松警惕竟然把那只马桶盖忘记在了候车的座位上了,等觉察时,我们已经坐在了下一趟的回家火车上了。我们不得不在抵达之后赶紧再坐火车返回换车的中途火车站,一路上我俩一言不发,期待着不要发生不想看到的结果。火车进站了,我们总算看见了那只马桶盖仍旧安静地躺在那只候车座位上,等列车门刚一打开,妻子便一个箭步跨上站台跑到候车座位边,抓过马桶盖抱在怀里,如释重负地一屁股坐在了座位上,牢牢地抱住那只马桶盖的双手很久再也没有松开过。
德国社会总体比较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包括在饮食及穿着上,很少有铺张浪费的现象,所以在德国首富的名单里竟然有以低廉价格著称的连锁超市的创始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简单朴素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在德国社会里的普遍性。在这样的一种文化价值观氛围里,我们当时作为年轻留学生所特有的节俭就不至于显得太过“突兀”,这种氛围甚至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能够更自信地来看待自己的那份节俭,来完善自己关注价值的,更理性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by 叶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