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叶玮玮的跨国职场经历之五,他的经历真实生动,是对跨文化工作的一手记录。他的系列分享也已经从初入职场到逐步晋升阶段,希望大家都能和我一样获益。

德国再造的上海人 – 横穿两个国度的生命旅程

德国生活系列(五)
第二段职场生涯 – 续篇

新公司坐落在一个叫鸿堡的小城市,位于萨尔州。萨尔州与法国接壤,是德国面积最小的一个州,历史上曾经被法国管辖过,所以当地居民有不少会说些法语。不知和这段历史是否有关系,我们居住在这里后明显觉得这里的民风更柔和安宁,少了些鲁尔区性格中的咄咄逼人,而多了些与世无争的韵味。这里人口密度较低,有时开车很长时间只见成片的绿色森林和田野,而人烟稀少。据统计,这个州的总体经济活力在德国也是排名较后的,可能这也是这里人口不多的一个原因吧。但照Mr. B的说法,这里的生活质量或者说生活性价比反而要超过很多其它的德国地区,这点从这里的人均居住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上应该可以得到证实。

尽管是号称经济活力相对落后的德国最小的一个州,但还是有不少知名企业位于其中,比如我的雇主蒂森克虏伯,以及博世等在此都有分支机构,知名的洁具品牌Villeroy & Boch就发源于这里,这几年在中国游客中知名度快速上升的位于Zweibruecken 的大型Outlets也藏身于此(这可是真正的Outlets,遍地的国际大牌打起折来不眨眼)。

相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德国的经济发展更均衡一些,很多有实力的企业都藏身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包括那些所谓的隐形世界冠军。所以在中国日渐凸显的大城市病在德国就没有,这里的小城镇更适合居住,基本的生活设施齐全,而且宁静安详,风景优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也自然而然地多了些和谐。这几年回国后我们周末闲暇时间更愿意把自己置身于大杭州地区的山青水秀之中,而不愿意回到大城市里,就是受了德国生活经历的影响。

在搬到鸿堡之前,Mr. B已经让人事部的员工帮我们在当地找好了几处住房供我们挑选,我们最终看中了位于小城边缘,周围风景秀丽的一处住房。那是一栋独立的三层别墅,被房东设计成每层一套房间用于出租,我们居住于底层。房子和其它一,二十栋造型各异的房子位于一条被群山环绕的山间小路上,路的尽头是一片小树林。站在我们房间的阳台上,满目尽是对面高耸山坡的绿色树木,以及山脚下的一片开阔但保留着自然风光的草地,还有一条被草木掩盖着的若影若现的山间小溪。在这里被松鼠光顾实属正常,而当我们时不时从阳台上还看见有觅食的小鹿出现在对面不远的山脚下时,我们对居住理念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环顾周围的邻居,都是些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尽管住的都是按国内说法所谓的别墅,但房子外表朴素,没有任何奢侈装饰。只是德国人造房子有他们的严格标准,在实用性上下功夫,一般都是石头搭建,加上密封性好的门窗等技术,耐用又环保,还有宽敞的地下室,经济又实用。室内一般都装饰得舒适温馨,再加上室外的自然风光,一派宁静祥和。

今天的中国炒房团如果到此一游,尤其是在知道了这里的房价之后,肯定会大跌眼镜陷入困惑吧。当然这里的环境早已成熟稳定多年,当地政府肯定也不会有中国政府今天的雄心壮志要进行大力再开发,所以和中国相比这里少了些宏伟蓝图,更少了些活力。

我们的新房东是个满头白发的50开外的当地男人,在交房子给我们时只是做了很简单的介绍便把一串钥匙给了我们之后便扬长而去,而且从没再主动出现过(当然我们也从来都是按时缴租遵纪守法的),这和之前我们鲁尔区房东老太的“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还是地区文化性格的差别?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们现在记忆中的有趣回味。

安居才能乐业,在安顿好之后我便开始了我在新雇主Controlling部门的新工作。对Controlling目前较贴切的中文翻译应该是管理财务,但又不尽相同,它是一门带有德国特色的立足于财务的管理专业,在德国企业里相当受到重视。据美国同事说在美国就没有完全一样的此专业和岗位(尽管Controlling是一个英文单词),在中国大家以前只关注以总结过去为核心的传统财务,但最近几年以公司管理为导向的管理财务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个人认为Controlling从专业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门管理财务,一门基于财务的管理学。在德国只要稍微上点规模的公司一般都会在传统的财务部门之外设立一个Controlling部门,帮助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各种财务分析,预算编制等,从而起到对公司运营把关的作用。但是从事Controlling工作在拥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之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公司内部要有未雨绸缪主动发现问题和挑战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这是帮助管理层进行把关的关键,也是这份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很多德国公司的CFO等高管之前都有过Controlling工作背景,包括我们的Mr. A,我想就是因为他们擅长从财务的角度出发来观察整个公司的运营,能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对公司长远稳健发展的把控作用。

德国公司对Controlling工作的普遍深入应用,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稳健,以长期发展为导向的有自我约束的文化性格。

其实德国有不少与所谓的国际标准不尽相同的自己的标准。比如传统的德国大学教育就没有国际通用的学士硕士两级制,大学毕业获得类似于硕士的统一学位(Diplom)后或者是就业,或者是继续深造攻读博士。传统大学主要分研究综合型(Uni)和应用科技型(FH)两种大学,区别主要在于教学定位上。同时在传统大学教育之外还有就业性和实用性更强的不同种类的职业专科教育,简单来说准备接受这些教育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就较早地进行分流,直接进入这些就业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通道,但同时还保留一定的以后仍旧转回接受传统大学教育通道的可能性。这种丰富务实的教育系统较大程度地保证了德国社会里既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所谓的精英管理人才,也有相当数量的撩起袖子马上能干不同具体工作的专业工匠们。它既为整个经济体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必须的坚实基础,也较大程度地让社会里的不同人群都能各取所需,发挥所长。

当然这种体制的与众不同也造成了德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对接的一定难度。我大学毕业后在与我原大学教授的圣诞邮件来往中就听说,在全球国际化的道路上,包括我原就读大学的很多德国大学也引入了与国际接轨的学士硕士制,并也开始用英语授课了。尽管听上去好像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些授课内容,还是那些教授,但与国际接轨的确增加了德国教育的国际认知度和国际生源。所以德国人也不是一味的固执死板,在大形势下他们也会灵活变通,可能这也是一种务实的体现。

在新公司开始工作后,我几乎每天清晨都会看到我们Controlling的负责人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夹着一堆文件,带着计算器离开我们部门到CFO Mr. A的办公室开会,回来后再把最新指示和任务传达给我们。工作了几个月之后,我终于受到Mr. A的“钦点”,陪同他一起到中国出差,加入到当时我们公司正在那里进行的投资收购项目谈判中去。因为要和Mr. A直接接触了,Controlling负责人还特地为我做了简单培训,比如说如果遇到被问的问题的确不知道答案,那就直说不知道,千万不能不懂装懂,等等。我当时就在想,回答说不知道并不难啊,但是说多了不知道不是很傻?所以我不得不多花时间去更好地掌握工作中的内容,不光是广度,还有深度。我也结合之前工作中出差的经验,把所有与此出差可能有关的资料,包括不同联系人的联系方式都全部搜集好,整装待发。

在第一次中国之行中,让我印象较深的一幕是,在与被收购方的谈判桌上,对方聘请的财务顾问被Mr. A 的固执和“不近人情”气得摔门而出,留下Mr. A一个人执着但又孤零零的身影,谁也不敢去靠近他。谈判暂时未能顺利进行下去,但也实属正常,只要关系到利益分配就会有分歧,所以包括谈判在内的整个互动过程就是一个双方增进了解,为以后达成平衡一致作铺垫的过程。在正式谈判之外,Mr. A仍旧不遗余力地和各路相关代表进行沟通,坦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又精明地寻求着突破口,并且在饭桌上也自然地展现着他性情中人的豪爽一面。这一切打破了我之前脑海里曾经隐约出现过的认为CFO只是个现代版的精于数字计算的账房先生这一印象。

在整个行程中,Mr. A不断会有新的思路想法以寻求突破,也就时不时需要和公司内外的不同人等进行临时交流,幸好这时我总能为他及时找出事先准备好的相关人的联系方式,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当时我们公司还有几个其他的出差成员代表,在他们与中方代表的沟通交流中,我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磨合作用。这一切被Mr. A看在了眼里,我感觉到他与我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在随后的一个火锅商务晚宴上,当着我刚认识的当地合作伙伴们的面,在煮某一道菜时,Mr. A特地让我与他共用了他的小火锅,尽管我面前也有一个自己的小火锅。这一不寻常的细节让我当时很是诧异,在感受到他与我距离拉近的同时,我更觉得他是在以这种方式给我们对面的合作伙伴传递一个信息,让他们能更快地对我建立起信任(我与CFO都已经共用一个小火锅了),从而方便我开展工作。

通过对Mr. A的观察,让我觉得,作为一名称职的职业经理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坚持原则的敬业精神和勇气,也需要有洞察人性的情商,最好还具备一些人格魅力。

怎样走好自己的职场生涯,就像怎样走好人生一样,真的是一门永恒的修炼。

By 叶玮玮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