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又到了我的朋友叶玮玮和大家分享他的跨国工作和生活经历的时间了。
这段时间世界杯,做为一个受德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球迷,我也感受到了他甚至他的家人对足球的痴迷。正好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德国足球运动对他的影响。
祝大家周末愉快。
德国再造的上海人 – 横穿两个国度的生命旅程
德国生活系列(八)
足球和读书(随记一)
重回中国这几年的生活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其实是一种永恒的自然规律,只是在当今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坦然地去面对它。反观德国,经历了二战后废墟上的重建,早已奠定了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坚实的工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整体上已经处在了一个舒适区状态,尽管身处其中老百姓每天还是有不同的日常生活挑战需要面对,但只要认真掌握并沿用之前的主流做法,总体上每个人要做到安居乐业还是不太难的一件事,所以社会里自然也就少了些不断寻求改变和突破的精神。
多年的德国生活让我养成了喜欢独处的习惯。回国后,每当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我会尽可能地把自己置身于住所楼下的咖啡吧的安静一角,用一支雪茄和红茶来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光。这时候我耳边会不时地传来周围其他客人的相互交谈声,几乎都是关于各种生意合作和业务交流的话题,其中既传递着对未来变化的积极渴望,但也透露着深怕赶不上时代潮流的一丝焦虑。回想起在德国时的生活,当地的人们有更多的悠闲时间消费在大街小巷的酒吧和咖啡屋里,他们相互间会高谈阔论与生活有关的几乎所有话题,只是基本上除了工作之外。
德国尽管少了些当今中国社会里日新月异的发展精神,但是在那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里,也的确蕴含着不少需要相当时间才能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以及更理性的一些社会现象。
今年中国的初夏又遇上了两件事情,一年一度的大学高考和4年一次的足球世界杯。
说起足球,它是我从小的一个爱好,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就与生俱来地表现出了对它的极大兴趣,利用各种课余时间乐此不疲地与小伙伴们一起沉浸其中。我父母都是教师,尤其我父亲,当时对我在文化知识学习上的关注和教育远远超过了对我的体育爱好上,所以我当时的“足球事业”发展得很有限,只是停留在一般业余水准上。隐约记得在小学三,四年级时一次校内组织的足球比赛活动中,我充当守门员的角色,一个“奋不顾身”的倒地扑球动作引起了校足球队教练的注意,就这样他把我作为替补队员吸收进了校足球队。这对当时“德”和“智”发展得还可以,但是体育水准很一般的我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荣耀,因为我竟然也可以穿上统一的足球队运动服和那些身强力壮的正规军运动员们一起参加训练了。
但是伴随着对体育训练的时间投入增加,我的学习成绩开始有了明显的下滑,这让我的父亲深陷焦虑。出于“望子成龙”的传统考量,他先是和我的学校协商,让我退出足球队,我尽管无奈顺从了,但在学习成绩上还是收效甚微。最后,不知我父母当时经过怎样的运作,竟然直接把我转学到了我母亲当时任教的一所小学,在她的直接眼皮子底下度过了我小学生涯的最后两年时光。从此我的足球水准永远停留在了一般业余爱好级别,但是在我父母的全方位关注之下,我的学习方法及成绩的确也有了长足进步,在小学升初中的那场战役中,我发挥出色,获得了当时所处学区(由多所学校组成)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理想中的一所市重点中学,让我父母当时着实地为我骄傲了一把,在记忆中这应该也是我做的一件最让我父母值得骄傲的人生中的事情。
在踢足球这件事上我们中国人向来抱有极大的热情,只是很遗憾“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喊了几十年,也仍旧停留在喊口号而已,尽管期间举国上下对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投入。我们在恨铁不成钢的同时也可能只看到了结果和表象,而忽略了过程和背后可能的确存在的一些深层次原因。比如整体上如果我们的孩子们因为客观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开展从小到大的全民性的足球运动,这样的话哪怕局部性的投入再多,火力再猛,也很难把足球运动真正培养成一种遍地开花的自己的国家文化,而没有文化根基作为坚强后盾的事业,走向不了世界那可能也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反观德国作为一个足球大国的代表,长期形成的足球文化既是基于人们对足球的热爱,更有相应的近乎“全民皆兵”的体系作为坚实的基础。比如除了拥有国家级的甲,乙,丙级联赛俱乐部外,还有各个地区不同等级的适合不同人群的业余俱乐部们,供志同道合的人们满足爱好,修身养性的同时,还能为专业俱乐部系统地提供人才储备。再加上整个社会教育体系较宽松和鼓励自由发展的设计作为大环境,以及德国文化中本来就具备的严谨认真,沉着冷静和顽强拼搏的纪律性,还有隐藏在各个生活住宅区的为数众多的亲民足球场作为硬件配套等。所以我们看到的足球世界杯上德国球队所展现出来的总体良好成绩和精神,更多的其实是这一通过长期稳定发展沉淀下来的,社会性的足球文化的一个缩影。
当然在德国这个所谓的足球大国很少有想象中的,老人小孩都在大街小巷欢声笑语地踢足球这样的场景。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大家都在各自所属的球队和俱乐部按部就班地开展各种训练活动,没有张扬的激情,有的只是把爱好也当成任务来对待的认真。但是作为球迷们的表现就不一样了,每次在国内联赛季节,以及重大国际赛事期间,球迷们对各自热爱的球队的忠诚与执着,在热血沸腾的激情四射里尽显无遗,超越了德国文化里常见的严肃与拘谨。
我的前同事Peter作为他家乡所在地的著名Schalke球队的忠实球迷,就让我印象深刻,每次在办公室和我聊起他所热爱的这支球队,他眼里所散发出的光芒和执着,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他认可这支球队的优秀表现这么简单,更多表现出的是这支球队早已成为了他对自己家乡文化无限忠诚和骄傲的精神寄托。
每届世界杯期间,德国的大街小巷都会洋溢起难得一见的节日气氛,加上初夏本来就有的明媚舒适天气,一扫德国人脸上常见的严肃凝重,总算出现了些难得的欢快轻松。大大小小的街头酒吧这时都会早早准备好电视投影装置,来吸引顾客观看球赛,公司里这时大家也都会心照不宣地默许员工们的迟到早退,有条件的公司部门里甚至会特意邀请员工们一起直接在办公室观看球赛,一起为德国球队呐喊助威。不管平时各自是哪个德国国内俱乐部球队的球迷,平时也从不把爱国放在嘴边的德国人,这时都站在了一起,心系着德国队的成败,为德国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德国文化和精神而自豪着。
2002年的世界杯是到现在为止的中国队也入围的唯一一届世界杯。记得那时在德国,我和其他的中国朋友们守着电视机,为中国队摇旗呐喊,尽管结局不尽人意,但也算激情四射地体验了一把作为和自己真正息息相关,骨肉相连的球队的“真球迷”心情。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所有国人能够在世界足球舞台上再次,并能更长久地真正体验到“真球迷”的心情,而不用再把自己对足球的热情寄托在他人身上了。
我们的儿子现在也已经十岁,到了我当时的年龄,看着他早几年就已经表现出来的与日俱增的对足球的喜爱,以及其它的一些与我同样相似的性格爱好,让我在感叹大自然的奇妙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尽量鼓励他多一些平衡的发展。
我想,我在成年后来到德国这个陌生的国度,能用之前完全陌生的德语顺利完成从头至尾的整个大学正规教育,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之前我父母,以及中国基础教育中对我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如果在保留这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我们能给我儿子尽可能创造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伴随着成长的自然轨迹多做一些对周围世界的主动探索,就比如鼓励他踢足球这一爱好,从中他不仅可以学会踢球技能,增强体质,也会主动去尝试怎样与人配合,怎样处理好矛盾与碰撞,去更好地面对和适应竞争,那他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这条路上应该能够走得更接地气一些,相信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他也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更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生活。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中国又刚刚进入了尾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在年复一年地重演着,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场景甚至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包含着学子们,尤其是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高度期望,还有种种焦虑。教育的确是改变人们命运的一种好方法,能获得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教育机会也肯定是一种珍贵的人生资源,为此而付出实属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是把那几年的大学学习本身以及大学品牌来作为对教育的全部理解,以及作为改变命运的途径,并且从早期的中小学教育就开始只以它为终极目标来进行规划,那么对于教育以及人生的定义可能就显得有些片面了。毕竟学习以及接受教育是一场人生马拉松,就算大学毕业,人生可能才算刚开始,对待人生,我们除了要掌握一些知识技能,还需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理性独立的思考和生活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未知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种种挑战。
德国宽进严出的大学教育与中国不尽相同,我们在德国学习的那几年,既品尝了读书的清苦,也通过在当地德国家庭的寄宿经历对独立生活有了丰富有趣的不一样体验。(待续)
By 叶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