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候选人D找我,希望我能推荐消费品或食品零售类的中高级工作。她去年被公司裁了,快半年了还没找到工作。
D是我三年前沟通过的一位候选人。她是澳洲一家食品公司在中国的CEO,听上去级别虽然高,实际上这家中国大约不到五位专职销售,另外四位销售汇报给她,但根据业务线不同又汇报给不同的澳洲本地的管理层,她只是中国本土市场上级别最高的人,除了常规业务还负责些没人管的事而已。在这之前她在一家小型的香港国际贸易公司负责高级酒店和特殊渠道,团队也不大,而且贸易公司都是代理,没有自己的产品,所以五年前这家有自己产品的澳洲公司开拓中国市场时,找到当时是这个领域内销售名人的她,她抓住机会,无论薪水职级都上了一个台阶。
这几年这家澳洲公司并没有在中国打开局面,主要是现在澳洲产品在国内竞争太过于激烈,公司投入又不多,管理层对中国市场一直意见不统一。现在总部业务都在收缩,中国的几位销售都跳槽了,就只有她一个人,公司觉得没什么必要留办公室了,按劳动法N+1补偿了她20多万,直接把产品交给代理,撤出中国了。
D说公司远程管得也不紧,市场也一般,也生了孩子,这份工作自由,没什么人管,薪水又不错,她的确有点懈怠,想着在这家公司很多年了,和总部关系不错,觉得公司在中国总要人的,根本没有丝毫危机感,想不到以前公司行动总很慢,这次说撤就撤。
这才知道…
而且:
这才知道,原来离职补偿的N+1的基数,并不是完全按自己的薪水来的,基数是按当地月平均工资三倍封顶的。
这才知道,外面公开的工作机会对四十出头的人来说现在这么少;
这才知道,外企代表处的头衔已经完全不管用了,现在本土企业看的是实打实的业绩这才知道,她以前的这份工作有很多功能原来是这个公司特有的,她做的很多事是不被承认的。
这才知道,她以前的下属都已经管很大的团队了,她在前一家公司的老板已经退休了……
D一直在职场上算是很优秀的佼佼者,几年前也是各大猎头公司争抢的对象。现在D已经用各种方法找工作,连面试都没几个。
D困惑地对我说,感觉自己一直在努力工作,还是做的市场紧密相关的工作,觉得自己工作没问题啊,但就是完全不适应市场的招聘变化,不要说挑工作了,连被挑的机会都没有,难道我就被市场抛弃了?是我年龄大了?但我看比我年龄大的XX和XX最近猎头还经常找呢…….
这两年随着中小型外资公司业务的分化,这种情况特别多,春节前有位老朋友L见我也是提到差不多的感触。
L和我认识十多年,那时他还在我们一个500强大客户处做技术研发,技术水平还是不错的,当时客户让我们给他找下属。后来他跳槽到一家中型外企负责一个小型研发团队,六年前进了一家小型外企做CTO,这几年我们一直没有太多联系。
上周他在微信上问我工作机会,我才知道 这家公司去年下半年撤出中国,他也被裁了。
L六年多前加入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做传统业务,准备进军高科技市场,客户都在美国,在中国只有传统业务的一个小团队,他就做为美国那位CTO在中国招的唯一一位员工,虽然任中国CTO,实际上因为美国的业务一直很小,中国做为研发支持部门,就是一个人,他什么都做,关系简单,中国自己管自己。
在中国业务主要是做美国订单,做些定制的中国配件的嵌入式研发。(老实说,我也没搞得太明白他的技术,反正是工业定制领域的产品研发)
这六年来,他向美国的CTO 直接汇报,但一年多前CTO提前退休,公司正好这项新业务一直做不起来就把这个BU全部裁员了,他在CTO自然也无事可做了大半年,终于等到被裁员的信息。
本来他也不着急,没想到看了几个工作都很不理想,他想去看一些新兴行业,虽然他觉得自己技术是通用的,做肯定没问题,但这些行业大多需要相关经验,根本没有机会给到他面试。
L也很困惑,这几年觉得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啊,并没有脱离职场,以前工作争着要我,但现在怎么找份工作都这么难呢。
D、L虽然行业不同,情况差别也很大,却有很多共通之处,在35岁左右前职业发展都不错,都达到了抢手人才的标准。
但最近的一份工作或近几年的一份工作却没有能继续走在职场的前列。而且都还不是他们个人原因,都是外企撤出中国带来的后遗症。当然,本文不是讨论小外企在中国的情况,对于这点以后再分析了。
虽然个体有很大差异,为简单划分,总体上,35岁前要选好自己的职业支点,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可以说,只要受过良好教育,进不错的公司(行业),工作认真努力,运气不算太差,大体都会有一定的优势,财务上中产不是问题,这时大体能带一个中小团队,或者专业上得到一定认可,职业上无论是攻是守还是有不少选择的。
但是35岁以后,在工作逐渐有了点自主性:做上管理职位或成了一定领域的专业人士后很多人不再有发展。
一、自主性扩大后自我管理能力并没有跟上
在做到管理岗位后,有些人来自上级的直接压力会减小。
在外界直接压力看似没那么大了的时候,经济上也比以前宽松了,家庭上孩子老人花的精力更多了,在工作上反而花的精力少了,很容易再无进步。
二、缺乏行业对标
我们在做基层员工时,会有很多和我们差不多的同事,比较人群较大,年轻人也容易交流。上级领导也会有直接指导。
当做到一定程度后,比如公司的部门经理,同级人员数量减少,差异化变大,很多不擅长于对外交流的人会陷入内循环,大部分时间向内看,管下属,看流程,向外交流反而变少。
象D和L这样,团队小,独自工作,更加没有比较,自己再不找业内同行交流,会在交流层次上渐渐脱离行业。
三、技能熟悉带来的倦怠
在行业内工作久了,走到一定层面,技能上就会大量重复,就觉得”行业里该学的都会了“,没什么新东西的感觉,成为行业”老油条",变得对变化不敏感。
原先的锐气慢慢消磨于日常,年龄渐长,能力却不再提高,自然从“我随便挑工作”,变得“工作都不挑我”的情况了。
在一个行业做久了,慢慢就觉得什么都会,工作不再”难“,如果做了“管理”,直接压力小。像D,L 这样刚好上司不在国内,没有直接压力,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小型公司,没人直接逼着找新的挑战,而且职场走到中场,基本年龄也进中年,自然会花了更多精力在家庭上、生活质量要求也高起来了,生活就不知不觉中安逸下来,时间就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以为会永远如此…….
中国的职场年龄分界还是很明显的,35岁以后职场人职业发展的方向虽然各有不同,如果打工来说进步有两个大通道:
1. 带大团队:攻克大问题,实现大目标
2. 成为专家:有自己的特殊专长,解决实际问题,在某一方面成为行业标杆或领袖
如果两条路都希望不大,那工作想要稳定还要有可能上升就要看:
1. 现在的平台稳定,文化比较宽容,绩效还过得去或者有大锅饭可吃,比较看重资历。
所以35岁以后很多人会求稳,公务员,国企之类看似稳定的工作对年龄较长的人也更有吸引力。
2. 人脉稳定:有圈内人愿意给你机会.
很多工作并不难,难的是在你毫无特殊之处时,别人愿意给你机会。
记得《我的前半生》上的罗子君那种做了多年家庭主妇的还能被朋友介绍进咨询公司,重新开始职业道路,看似不可能,实际上在真实职场中并不少见。”贵人相助“的力量其实比个人能力有时更管用。
D和L和我交流时,都反思自己这几年不知道怎么的安稳起来,没有了危机感。都考虑过目前只有两个比较现实的路:
一是联系自己原有的人脉,看有没有机会。无认是D还是L联系起朋友和原同事,才惊觉很多人已经变化很大,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二是去创业性公司。
D和L也都去试了,发现都很不理想,现在国内创业公司大多不景气,拿投资难,用人谨慎,小型外资公司进入中国的机会更少。
D想去外资乳品公司,虽然她觉得渠道什么都很熟悉,但前一家公司的业务量太小;L想去一些新兴的行业,虽然他觉得这些技术都是相通的,但又没有这些行业的背景,根本没人给机会。
在中国职场上,据我这十多年来的观察,大部分人的职业在3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很多人是从此缓慢下降,少数人能一直在那个平台上,极少数人还在上升。
那些极少数还在上升的人,大多能做到:
一、平台在上升,自己的进步略快于平台上大部分人的进步
在35岁以后,如果还指望光靠单个人的努力带来大发展,基本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到了一定程度上都有局限,依托于平台和团队的发展才会有杠杆效应。
35岁后如果在一个很小的平台上,平台再没有发展是极危险的。
二、注意积累维护行业内的人脉
如果想要职业进步,一定要不断扩展行业人脉,了解行业动向,捕捉行业机会。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一个行业久了,人脉圈都会固化,年龄越大,资历越深越难有新朋友。
我自己观察身边朋友或者候选人,是不是保持行业圈人脉的敏感度和活跃度是一个重要的进度指标。
如果近期没有行业内的新朋友,基本说明你的能力没什么变化,你是你周围朋友的平均水平,如果你不进步,大概率你的那些一直在进步的朋友会消失在你的世界里,而你茫然不知罢了。
三、用系统思考,把握住”客户“的大方向
如果肯出钱买我们东西的人是我们的客户,那雇主就是愿意买我们智力体力的客户,要经常想想:
我现在客户的整体运营情况如何,我怎么样才能帮助我的客户稳定发展。
如果我现在的客户不要我了,我的潜在”客户“在哪里。
我有哪些能力可以让我的客户不断增加投资(加薪升职)的。
很少有人能说得清自己有哪些能力,更不要说有哪些不可替代的能力了。
这次D和L分别找我要找工作,我请他们列出他们想去的公司,他们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模糊的说,如果能去汽车电子行业或如果能去外资食品公司都行。
这种都行、随便说明自己对职业根本不清楚,如果是刚进入职场前五年还说得过去,工作了十多年,在一个领域已经做到中层了,还指望别人帮自己挖掘能力,甚至指望有人能提供一份完全适合自己的路就太被动了。
四、保持危机感
其实我觉得是废话。
谁都知道职场上永远是不进则退的。
但是我发现实际上很多人在平凡的工作中,经常会感觉良好,觉察不到还有什么危机。在上一篇文章中,有位读者介绍说在年中会议时看到公司业务介绍的PPT,敏感捕捉到不良的趋势,从而及时采取行动寻找到了更好的机会,而他大部分原同事根本没有注意到。
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很多大家非常诧异的巨大变化其实都是渐变,但大渐变时很多人完全没有感觉,很多人不要说从不主动参加外部市场学习,参加自己公司内部的会议都是在刷手机,人在心不在。
你不关心你的饭碗,指望谁来关心?
很多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在的平台的运营并不关心。
正如D和L虽然说起来都认真工作,觉得被裁委屈,但都说不清楚他们的母公司在当地国家有哪些客户,经营情况如何。
D和L的业务能力并不差,被裁员都觉得委屈。一方面D和L都反思自己这几年太舒服了,但另一方面又很不甘心,觉得工作得好好的,现在的情况根本想不到啊,反复问我:是不是猎头才会特别有危机感……在他们看来,危机感成了我们这种行业才有的特征。
总结
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危机确实并不容易。但是每个人都要察觉并定位自己的工作是基本要求。工作中要随时注意:
1. 如果你的工作是特别依赖他人资源,比如上司或下属或同事,往往说明你掌握的资源越少,就越危险被动。如果一直无法积累不同的资源,不能长久。
2. 经常看行业标杆动向,如果行业内的标杆大部分有所行动,行业方向已经转变。
3. 如果你已经三年以上职位和工作内容都没有变化,薪水只是随平台的基准增长甚至低过基准,基本你没有进步了。
4. 工作越来越清闲,工作上的联系人越来越少。
5,工作很多年仍然没有接触到核心业务。
6. 还是通过职业网站才能找工作,无法有人脉介绍工作也没有猎头找
……
如果说在职业的上半场,个人的进步会受到教育、家庭背景、天生体力智力的影响,那到了职业中场,个人的努力、能力和进取心已经占到进步的主要因素了。
职业生涯到中场,前期的积累并不能保障下半场的顺利,应该有随时清零的心态和准备才能够掌握下半场的走势。